CHN | ENG
首页 / 媒体宣传 / 新闻 / 正文

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暨成立五周年纪念活动在北航举行

2019-12-10  Share


2019年12月9日,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暨成立五周年纪念活动在北航新主楼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在本次理事会会议上被选举为理事会主席并主持了会议。区域中心咨询委员会主任、北航校长徐惠彬,区域中心主任、北航副校长陶智,区域中心执行主任、北航国际学院院长翁敬农,区域中心成员国理事,联合国其他区域中心主任,多国驻华使节以及联合国外空司等国际组织代表等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上,理事会审议了中心咨询委员会报告、中心2018—2019年度工作报告,通过了中心2020—2021年工作计划,批准了增设空间科学与环境留学研究生专业。紧扣联合国“空间技术和平利用造福人类”的倡议,与会理事围绕区域中心双年度工作计划,就加强中心队伍和制度建设、促进中心可持续发展、组织开展教育与培训、更好服务中心成员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中心能力和基础条件建设、扩大中心影响力、通过空间合作和人才培养推动亚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理事会后,区域中心成立五周年纪念会在新主楼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举行。会议回顾了中心成立五年来在教育培训、国际合作、能力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总结了“依托高校、政府支持、国际联合、企业参与(UGII)”的区域中心发展模式,展望了中心未来发展的愿景。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代表东道国致辞。他表示,中国作为发起国和东道国,期待与各成员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围绕“促进空间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秉承“合作共赢”的航天国际合作发展理念,坚持空间科技教育发展的初心,坚持以航天项目牵引,推进科技与教育结合的“大道”,为推动亚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联合国外空司代表卢克·圣皮埃尔致辞充分肯定了区域中心对和平利用外太空造福人类及助力亚太地区各国对空间科学技术教育发展所积极努力,赞扬了区域中心在推动联合国倡议的“空间技术应用”项目方面所作出的创新贡献以及在推动联合国六个区域中心联盟建设方面所起的引领作用。




徐惠彬校长表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是联合国一贯的倡导和主张。如何探索与开发充满奥秘的浩瀚宇宙空间,使其造福全人类,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北航义不容辞的使命。作为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的依托单位,北航坚持发挥自身学科与师资队伍优势,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空间科技教育的发展。区域中心成立五年来,秉承“开放、创新、包容”的发展理念,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通信、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小卫星技术、空间法律与政策等五个专业领域24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237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举办了20余期短期培训班,培训了来自64个国家的学员近千名。




会上还颁发了区域中心优秀合作伙伴奖和突出贡献奖。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学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学院、亚太空间合作组织、UN-SPIDER北京办公室8家单位获优秀合作伙伴奖。




金天、谭玉敏5位老师作为中心突出贡献奖代表上台领取突出贡献奖。




随后中心合作伙伴、教师、学员和毕业生代表分别发言,分享了他们与中心的故事。




会议期间还在北航新主楼会议中心举办了中心成果回顾展。








纪念活动结束后,区域中心在唯实国际交流中心举办了2020新年招待会,招待会由中心学员主持,并由中外学生奉上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中外好友欢聚畅谈,共商合作、共话发展。








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成立于2014年,由北航作为依托单位,是中国高校唯一的联合国附属机构,也是亚太地区首个政府间空间科学和技术教育区域机构。其宗旨是“推动空间技术和平利用造福人类”,整合世界优秀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空间科技教育机构,提升中心成员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空间科技教育培训水平及空间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推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年来,区域中心组织利用优势科技与教育资源共享,“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空间技术应用人才”为使命,坚持“开放、创新、包容”的发展策略和“依托高校、政府支持、国际联合、企业参与”的发展模式,开展了人才培养与学位教育。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通信、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小卫星技术、空间法律与政策五个专业领域24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237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组织了20余个短期培训班,培训了来自64个国家的近千名学员。在过去五年中,中心已建立9个成员国,发展了超过30个包括国际组织、航天机构和公司在内的合作伙伴,提出并牵头实施联合多任务小卫星星座、大学生小卫星等重大合作项目,为亚太地区空间技术合作提供了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