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25日,北京航空学院成立,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一大批胸怀“航空救国、航空报国”理想的志士仁人汇聚柏彦庄,开启了新中国航空航天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60余载春秋,北航以“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为校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空天报国之才。随着北航国际化工作不断推进,如何让世界通过一句话认识北航,也成为了国际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之一。要译好的前提自然是要理解好。那么,什么是“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德才兼备”即品学兼优。既要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突出的工作能力。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先生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世界文坛巨匠莎士比亚也曾说,“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因此,德才相较之,则德为帅、为先、为本。而“知行合一”,则指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传习录》曾讲到:“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通俗而言,就是既要追求真理、善于学习,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更应笃行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虽然只有短短8个字,然而字字珠玑,要译得恰到好处,并非易事。在翻译过程中,不妨先把关键的名词找出来,再结合动词加以组合。这8个字中,显然,“德”、“才”、“知”、“行”为名词,而“兼备”、“合一”则是表达两两名词间的关系。“德”字比较常见的英译主要有“Virtue”和“Morality”,“才”字则主要有“Brilliance”和“Ability”,“知”字通常译为“Knowledge”,而“行”则多译为“Practice”或“Action”。如果再细究,“Virtue”表意为“Moral goodness or excellence”,指的是道德上的优良品性,即美德。而“Morality”则更多指“Conforming to moral principles; goodness or rightness”,也就是泛言之的道德。“Brilliance”更突出的是一种才华,而“Ability”则指能力,更为中性。“Practice”较“Action”稍抽象一些,表“实践”之意,而“Action”则更为形象化,指代“行动”。因此,若此句将“德”与“才”、“知”与“行”等量齐观,有试译为“Integrate Virtue with Brilliance and Combine Knowledge with Practice”。若德才相较,德先行之,有试译为“Morality before Brilliance, Knowledge and Action Together”。
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先生曾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也讲,译文应该“达意、通顺、传神、表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美论”(“三美论”是许先生根据鲁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句话迁移过来的。),既意美、音美、形美。由此可见,翻译之事,难为万口一辞,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上述校训之译法,亦欢迎大家提出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共同推敲和完善。